| Period |
1 | 2 | 3 |
| 1 | T | R | R |
Sequence | 2 | R | T | R |
| 3 | R | R | T |
參比制劑變異越大,等效性標準越寬。等效標準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當CV
WR>30%時

其中σ
WO=0.25。
但是這種方法對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幾何均值比的差別缺乏敏感性,因此FDA建議在比例標化平均生物等效性法的基礎上,加入對參數點估值的限值,以減少Ⅰ型錯誤的概率。要求受試制劑/參比制劑的幾何均值的比值在±20%內。同時FDA要求,試驗中受試者例數不得少于24例。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進行生物等效性評價,唯一的區別在于σ
WO=0.294。0.294來源于CV
WR=30%的換算公式:

s代表方差分析中試驗的偶然標準變異,s
2表達偶然變異。兩種等效標準比較如下:

目前已有文獻報導的高變異藥物有埃索美拉唑、氯丙嗪、法莫替丁、硝苯地平等。
2.6 高毒性和/或治療窗窄藥物(Critical Dose Drugs, CD/ Narrow Therapeutic Index Drugs, NTI) 目前對于一些高毒性和/或治療窗窄的藥物,例如環孢素、地高辛、華法林等,由于其毒性大、治療窗窄,所以仿制藥替換原研藥,病人會面臨一定的額外的風險。目前對于該類仿制藥物的生物等效性究究竟如何評價,一些要點問題尚存在很大的爭議,例如高毒性和/或治療窗窄的藥物的定義、采用哪種等效標準、標準的范圍如何確定等等。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歐洲、日本、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指南或意見,其中2012年2月加拿大衛生部治療產品局(TPD)頒布了新版相對生物利用度研究指南,明確了高毒性和/或治療窗窄藥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要求
[27]。
首先,TPD的指南明確了CD的定義:劑量或濃度的較小變化從而導致劑量或濃度依賴性的治療失敗和/或出現嚴重ADR的藥物。嚴重ADR是指ADR持久、不可逆或恢復緩慢、危及生命、導致患者住院或需延長住院時間、持久或重大殘疾、致殘,甚至死亡等。需藥物干預以預防上述事件發生的ADR也被列為嚴重ADR。目前被TPD認可的CD藥物包括:環孢素、地高辛、氟卡尼、鋰制劑、苯妥英、西羅莫司、他克莫司、茶堿、華法林。
TPD對該類藥物BE試驗的一般要求:①受試制劑的AUC在參比制劑的90.0-111.0%范圍內。②受試制劑的C
max在參比制劑的80.0-125.0%范圍內。
以上參數在空腹和進食狀態下必須同時滿足。另外,通常情況下無須進行多次給藥達穩態情況下生物利用度研究,但是特殊情況下,如果需要進行穩態研究,受試制劑的C
min亦必須在參比制劑的80.0-125.0%范圍內。
該類藥物BE試驗注意事項:
①基于CD藥物的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受試者最好采用已經服用該藥物的患者。
②為突出藥品間的差異,減少受試者例數,受試者的疾病狀態應盡可能一致。
③對于臨床需要長期給藥的藥物,在給藥達穩態后,研究一個給藥間隔內的生物利用度是可行的。由于這類病人通常不能中斷用藥,所以臨床試驗開始后,病人從治療藥品替換成試驗藥品,必須至少給藥五個半衰期以上才能采血,以清洗前期治療藥品對試驗藥品的影響。
④研究條件標準化程度(每天的給藥時間需要固定,受試者狀態盡量相近)對結果影響很大。
⑤出于倫理學方面的考慮,要求試驗采用平行設計,而不是交叉設計。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人用醫療產品委員會(CHMP,Committee for Human Medicinal Products)委托藥動學工作組(PKWP,Pharmacokinetics Working Party)發布的Questions & Answers: Positions on specific questions addressed to the Pharmacokinetics working party文件中,對于窄治療窗的他克莫司和環孢素提出了明確的的生物等效性要求。對于他克莫司,AUC的等效性標準為[90-111%],單劑量給藥時的C
max的等效性標準為[80-125%]。對于環孢素,要求在飲食和空腹條件下AUC、C
max均滿足[90-111%]等效性標準。
FDA對于窄治療窗藥物的等效性評價采用了另外一種思路。2012年12月FDA出臺了華法令生物等效性評價指南草案
[27],明確表明采用全重復交叉試驗設計(fully replicated crossover design),等效性的標準采用前述比例標化平均生物等效性法,同時還要比較參比制劑和受試制劑的個體內變異。后一個目的就只能采用全重復交叉試驗設計,而不能采用部分重復交叉試驗設計。
| Period |
1 | 2 | 3 | 4 |
Sequence | 1 | T | R | T | R |
2 | R | T | R | T |
治療指數窄的藥物,通常只能是低變異藥物,否則安全性就不可控。此時90%置信區間一般很窄,例如85-90%或115-120%,依然落在等效標準80~125%范圍內。這種情況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替換藥物(interchangeability,Switchability),可能會導致安全性或有效性問題。所以,對于窄治療窗藥物,需要在嚴格等效性界值的基礎上(FDA將等效界值從80%~125%縮窄至95%~105%,最終確定為90%~111%。關于此等效性界值,FDA藥學和臨床藥理專業咨詢委員會的觀點已有多次變化和反復),再根據參比制劑的變異放寬等效標準。另外,還必須求算σ
WT/σ
WR 的90%置信區間,其上限必須小于等于2.5。計算公式詳見文獻
[27]。FDA關于華法令的生物等效性指導原則草案的出臺,事實上是對1999年FDA 的指導原則草案《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Establishing Bioequivalence》的補充修訂,明確表明等效統計過程中不再考慮受試者X制劑的交互變異。
2.7 特殊緩控釋制劑的新型評價參數 對于緩控釋制劑的生物等效性評價,對于參數AUC、C
max要求等效,并加上相近的T
max。但是有些藥物以上三者等效/相近并不能保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鹽酸唑吡坦為催眠藥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是,由于消除斗衰期平均為2.4小時,作用僅可維持6小時。開發鹽酸唑吡坦口服緩釋制劑,能有效延長睡眠時間。此時如果僅僅要求參數AUC、C
max生物等效,T
max相近,并不能保證患者快速入眠和延長睡眠時間兩個目的同時達到。快速入眠,就要求藥時曲線在達峰前就有比較高的濃度,FDA為此提出了新的藥動學參數“部分AUC(Partial AUC,pAUC)”來表征。FDA最近制定的唑吡坦口服緩釋制劑的生物等效性指南中,要求空腹狀態下如下參數等效:C
max、AUC
0-1.5h、AUC
1.5h-t、AUC∞,采用AUC
0-1.5h來表征入睡時間,采用AUC
1.5h-t表征睡眠維持時間。停用參數AUC
0-t。等效標準依然是80~125%。以上參數能保證①啟動睡眠的速度與參比制劑相當;②保證睡眠穩定性;③不會引起后遺效應。采用0~1.5h的藥時曲線下面積作為睡眠時間啟動表征參數,是通過回顧性分析插值點,發現1.5h后90%的病人進入睡眠狀態。
在實驗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如下幾點:①在1.5h前采樣點要比較密集,5個點是比較好的選擇;②由于AUC
0-1.5h變異較大,所以雙交叉設計時生物等效性研究大概需要100個受試者才能決定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是否等效。此時可以考慮通過前述高變異藥物生物等效性評價方法進行評價:采用參比制劑重復研究的三交叉設計,并采用參比制劑比例標化平均生物等效性方法進行評價
[28,29]。
2.8 具有首劑效應的藥物 氯氮平在健康受試者和病人中的不良反應情況差別巨大
[18]。主要原因是這類藥物在健康人和初治患者中存在首劑效應(first dose effect)。首劑效應往往是由于機體對藥物作用尚未適應而引起難以耐受的強烈反應。多次低劑量給藥后,由于代償和反饋機制,患者能夠耐受更高的劑量。這類藥物在說明書中也都明確,臨床給藥應逐步增加給藥劑量,而且需要停止治療時不能立即停藥,應該逐步減量。這類藥物還有羅匹尼羅、普拉克索等。FDA 2005年六月制定了修訂的氯氮平生物等效性指導原則,采用穩態、多劑量、隨機、雙周期、雙處理、雙序列交叉試驗等劑量設計,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試驗對象;連續給藥10天,100mg一天兩次至穩態;分別于第8、9、10天早晨服藥前采血,測定谷濃度以確定血藥濃度是否達到穩態;第10天服藥后0.25,0.5,1.0,1.5,2.0,2.5,3.0,3.5,4.0,5.0,6.0,8.0,10.0,12.0h采血。兩周期之間不設清洗期。設計的依據是多劑量給藥10天后血藥濃度達穩態,而第一周期的后遺效應對第二周期第10天的藥時曲線并無大的影響,且精神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不能隨意停藥
[30,31]。
3 結論 特殊藥物的生物等效性評價方法備受關注。特定藥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應通過合理的試驗設計,從藥代動力學終點指標、效應動力學終點指標、臨床終點指標、體外終點指標中選擇一種,作為生物等效性的依據。另外,在劑量設計、受試者選擇、給藥周期、單次/多次給藥、等效標準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都要納入進行考慮。
生物等效性試驗作為一種高效的保證臨床治療等效方法,還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中,加強對試驗設計、藥動學基礎理論的學習,按照藥物的不同情況,設計出高效可靠的實驗,以保證臨床病人用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1.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Orally Administered Drug Products - General Considerations. 2003.
2.鐘大放, 李高., 劉昌孝, 藥物制劑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試驗指導原則. 藥物評價研究, 2011.
34(5): p. 14.
3.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Orally Administered Drug Products-General Considerations. 2003.
4.朱余兵, 于翠霞, 程俊霖, 周志娟, 鄒建軍, 樊宏偉, 胡云芳, 劉江慧, 復方坎地沙坦酯片在健康受試者體內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中國藥師,China Pharmacist, 2011.
14(6): p. 4.
5.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Contains Nonbinding Recommendations Guidance on Candesartan Cilexetil. 2008.
6.王水強, 趙建中,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則與特殊問題. Chinese J C lin Pharmacol, 2010.
26(1).
7.Blakesley, V.A., Current Methodology to Assess Bioequivalence of Levothyroxine Sodium Products Is Inadequate The AAPS Journal, 2005. 7(1): p. 5.
8.張煊, 謝小青, 劉婷立, 宋冬梅, 內源性物質藥物的定量測定及生物等效性評價研究進展.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1.
20(22): p. 8.
9.Agency, E.M.,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CHMP) GUIDELIN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IOEQUIVALENCE 2010.
10.楊勁, 丁黎., 李王番, 華雅萍, 王廣基, 輔酶Q10軟膠囊的人體藥代動力學及相對生物利用度.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2001.
32 ((2)).
11.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Levothyroxine Sodium Tablets-In Vivo Pharmacokinetic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and In Vitro Dissolution Testing. 2000.
12.張偉英, 李士敏, 王彤文, 金玲琳,金楊君, 徐星娥, 輔酶Q 10片藥動學與人體相對生物利用度試驗.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04.
24(9).
13.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Contains Nonbinding Recommendations. Draft Guidance on Potassium Chloride 2011.
14.張翼飛, 杜鵬飛, 徐敏, 張毅, 張連珍, 王衛慶, 趙詠桔, 寧光, 重組人生長激素 2種制劑人體生物等效性研究.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05.
24(5).
15.李冰, 余煊強, 特殊生物等效性評價方法介紹. 中國處方藥, 2009.
1(82): p. 4.
16.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Contains Nonbinding Recommendations.Draft Guidance on Acarbose 2009.
17.Zhang, M. Yang, J., et al., Acarbose bioequivalence: exploration of new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AAPS J.
14(2): p. 345-51.
18.ROLF P, M.J., William TR, . Normal volunteer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bioavailability or bioequivalence studies of clozapin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1994. 11(8).
19.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Approval Package for: Application Number 74415. 1998.
20.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Guidance: Topical dermatological corticosteriods in vivo bioequivalence 1995.
21.Narkar, Y., Bioequivalence for Topical Products-An Updat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0.
27(12): p. 2590-2601.
22.Casta

eda-Hernández, J.V.a.G.,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Oral Chondroitin Sulfate Formulations Proposed Criteria for Bioequivalence Studies. Proc. West. Pharmacol. Soc. , 2004(47): p. 4.
23.湯仲明, 劉秀文, 宋海峰, 生物技術藥物藥代動力學. 第一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
24.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Contains Nonbinding Recommendations. Draft Guidance on Esomeprazole Magnesium . 2010.
25.H.Haidar, S., Evaluation of a Scaling Approach for the Bioequivalence of Highly Variable Drugs. The AAPS Journal, 2008.
10(3).
26.Haidar, S.H., et al., Bioequivalence Approaches for Highly Variable Drugs and Drug Product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7.
25(1): p. 237-241.
27.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Draft Guidance on Warfarin Sodium. Dec 2012.
28.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Guidance on Zolpidem Extended Release Tablet.
29.Robert A. Lionberger, A.S.R., Stephanie H. Kim, Xinyuan Zhang, Lawrence X. Yu, Use of Partial AUC to Demonstrate Bioequivalence of Zolpidem Tartrate Extended Release Formulations. Pharm. Res. , 2012.
29: p. 1110-1120.
30.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Clozapine Tablets: In Vivo Bioequivalence and In Vitro Dissolution Testing. June 2005.
31.錢薇, 楊勁, 陳磊, 肖大偉, 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設計的倫理思考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2007 Mar:.
12(3): p. 349-351.
[1]中國藥科大學藥代中心
[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